民族传统|土家族“赶场”

admin 99 0

“赶场”是一种民间风俗,也有“赶集”、“赶山”之称。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有关记载最早出自于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一》。本文以 湖南湘西土家族“赶场”为例,介绍土家族“赶场”习俗。

湘西土家族赶场

·“赶场”的由来

古代人们进行物资交换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日子和地点,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有一方吃亏。因此,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定期的公平合理的交换场所。汉朝初年,陆贾和陈平这两位著名政治家提出,由官府命令规定:各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为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的日子,集市上设有公证人叫价评议,这就形成了原始贸易市场。

后来,人们就把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称作“赶集”或者“赶(节)场”。现在,大多数地方选择每旬的逢五或者逢十作为集市进行农村物资交流的日期。“赶场”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交易,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间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一个“赶”字。

·湘西土家族赶场传统

交换的日子2_交换的日子_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

搜狐网- 龙凤同城

在湘西,赶场的地点一般是乡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各乡镇风俗不同,赶场的日期也有差别,有的以每旬“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为期。但临近的场集一般会错开日期,方便专事买卖的商户在各个场集流转贸易。

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_交换的日子_交换的日子2

美篇- 王翔

贸易内容主要为百姓的衣食所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对象,有时候一个人既拿家里多余的东西出来卖,又会从场集上进行采购。

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_交换的日子2_交换的日子

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_交换的日子2_交换的日子

美篇- 王翔

早上三四点,卖东西的人就从四面八方的村寨赶到场集,找到摊位将东西摆开。约七点左右,场集变得热闹,达到“顶市”状态。

过去,土家人经常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来赶场,长途跋涉中不用带水杯,因为一路上有好几个自然水井,用大理石沿着水眼砌成水槽,村民只要将山里的树叶卷成小水杯,就可以喝上清凉甘甜的大山水。除了赶场,每逢稻谷秋收时,土家人也得走好几里山路,背着100多斤的“水谷子”(未晒干的稻谷)。艰辛的“路途跋涉”,造就了湘西土家人忍受苦难、坚韧不拔的性格。

清晨的湘西土家族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货品琳琅满目。与此同时,这里还是土家人自由恋爱、交流感情的地方。过去,已出嫁的女子不便频繁回娘家,就会在赶集时见娘家人。除了亲人团聚,湘西的青年男女也在集市上“看人”。认准意中人后,胆大的就直接向对方唱歌表示,胆小的便回家请媒婆帮忙。男女青年充分了解后,各自告知父母,双方家长也会约定在集市上见面,完成从“取八字”定亲到结婚等一系列当地婚礼婚俗。

交换的日子_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_交换的日子2

美篇- 王翔

在湘西的场集上,如今依然能见到头包青丝帕、身穿深蓝色对襟上衣的老人。这些土家长者来自湘西深山的各个角落,熟知当地的鬼神故事。他们有的会将一生中听到、看到的有趣故事告诉外乡人,有的则非常擅长唱山歌,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由于儿女们外出打工,村寨中孤独的老人只要行动方便,就会去赶场,在与大家聊天中得知乡邻大事,体味百家人生。

交换的日子_交换的日子2_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

美篇- 王翔

在湘西,土家人是背篓不离背,而背背篓赶场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人们在山区行走,背篓不仅能运载重物,还释放人们的双手去做其他的事情。这对农耕文明深厚的湘西来说,是勤劳与智慧的象征。湘西的背篓由竹子的外皮制成,用同一宽度的竹条沿着纹理围成一圈。湘西的背篓深而圆,一些家长在赶场的时候还会把孩子放在背篓里。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小背篓》里唱到“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可以说背篓承载了湘西地区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

交换的日子2_交换的日子_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

美篇- 王翔

结语

赶场的日子由大家约定俗成,在约定的日子或带着富余的物品进行出售,或背着空背篓来满载而归,乡民们总不会失约。人们迎着朝阳赶到场集上,就像湘西深山里千百年来的袅袅炊烟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图文|网络

编辑|彭尧

审核|高婕

扫描二维码

标签: #湘西 #集市 #物资 #交换 #贸易